close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曾經提出「在地經濟」的概念,目的為對抗產業外移與增加年輕學子回鄉工作的機會。蔡主席指出看過很多個案是關於年輕學子學成返鄉後,引進新的管理模式或幫助產業升級,最後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在地經濟」為希望透過結合專家學者以及當地參與社區營造居民共同來打造屬於此地的生活商圈,以具有當地文化特色來吸引觀光客消費;並以北京龍山寺地下街、建成圓環更新案為例,訴求政府僅重視硬體而忽略軟體(文化)層面而遭受失敗。

 

「在地經濟」強調的是打造一個具有當地特色與文化創意的品牌,但真的由一群專家學者與從事當地社區營造居民就能夠完成的嗎?有時反而太過於強調在地特色而遺忘現今是一個全球化時代。有不同文化、背景的民族都可以利用便捷的交通工具前往該商圈,或是透過網路上的部落格介紹來了解當地特色,除了透過創意將傳統文化再一次進行包裝來行銷外,該用什麼才可以讓人清楚了解當地文化的?則是需要引進已流通且大量使用在全球上的概念與工具來與當地特色進行融合,形塑出一個新型態的文化,使之能成為「在地全球化」,才能保障其商圈能永續經營。

 

台灣目前的專家學者或從事社區營造者已經足夠,欠缺的反而是有新穎觀念與大膽嘗試的人才,這些人並不是透過高等教育就可以培養出來,因為就算從高等教育中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但已經受到許多社會、同儕、家人給予的既定框架而制約,很難將熱情與理想投入此工作中,且最後還是成為了各行業的「專家」。要能夠務實的推動「在地經濟」,就必須要從小紮根。從小開始培養當地孩童對於自己的社區到家鄉,最後乃至於對此生長的縣市,做全盤性的歷史回顧及相關資訊的提供,使他們能先有基礎的認知。其次,利用藝文展覽、參與當地服務…等方式,透過當地人文藝術與實際接觸的方式,將創意與感動深植這群孩童心。最後,引進盛行全球的普世概念與工具給予孩童認識,並鼓勵使用這些概念與工具來介紹自己土生土長的家鄉。如此一來,將可以培育出更能用新的行銷方式來行銷在地,以及增加因感情的牽絆返鄉從事產業改造的年輕學子。

 

筆者以自身的家鄉花蓮為經驗來看蔡主席提出的「在地經濟」,認為是無法施行成功。很多學子高中畢業後,選擇是前往外地讀書,但大學畢業後卻不願返鄉工作。缺乏工作機會是一個因素,另一個原因在於缺乏對家鄉的感情與使命感。就算再有怎麼完善的補助金計劃,那畢竟只是物質上的利誘,實際上想真心從事此工作的人是少之又少。最後本地充斥著不是具有花蓮特色的文化產業或是商業圈,反而開了一間間特意討好陸客喜好的「寶島珊瑚礁」名產店,這對於擁有多元文化的花蓮人來說不是件可悲的事嗎?但事實就是如此,欠缺的是願意回到家鄉的人才。故想要透過創意 + 文化來振興「在地經濟」,請先從小培養起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小天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