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賴嬌燕農夫所言,目前國內的年輕學者僅追求在理論上的創新與突破,很少跟實務作一個緊密的結合,造成了研究歸研究;實務歸實務的窘態。如果研究者無法從實際面去發現問題並且去解決問題,那這樣子的研究者只能說算半個研究家,因為他(她)只會埋頭苦讀於一堆的文獻海中,無法用自己的雙腳與雙眼去體驗這整個世界,活生生的困在學術的象牙塔之中。試問這樣的研究者所做出的研究結果真的可以帶來貢獻嗎?
其次,她也點出了現今的研究學者的狀況是把理論與結果講得很專業學術、把範圍講得很廣大,但實際上這些有問題者並不是專家學者也不是評論sci & tsci的人,他(她)們怎麼會懂這些文字數據要表達的東西是什麼。久而久之當然都會對研究者們有刻板印象,認為這群人只會坐在圖書館或是研究室裡做研究,講到實務或許他們都比這些研究者強。這也是不可否認的事實,這些有問題者長期在實務上的經驗足夠可以抵過文獻中的各式各樣的理論,所以研究者們應該將研究結果轉成兩種模式來表達,一種是對學術界照著既定的模式來表達;另一種則利用簡單、通俗的語言或圖表來傳達給欲影響的利益團體,如此才不會使研究的心血白費,以及把概念與觀念能更有效的灌輸在利益團體中。
做研究這個東西,真的不能只是在寫寫字看看文獻就可以解決的,很多時候如果你(妳)能夠親身到實驗地或是接觸標的群體,有些時候往往會有另人意想不到的結果。例如,原本只是想要去了解台灣對於有機農業這一塊的產業問題,在和這些農夫聊天中,也意外得知原來日前香蕉的價錢狂跌的因素是什麼、也意外得知道其實農民不光只是需要補助,更需要先進國家農業的觀念來教育…等等,這些都是無法從書本上找得到的知識,更印證了老祖宗的一席話:「讀萬卷書,不如行千理路」共勉之。
留言列表